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信息公开指南 | 人事师资 | 教学质量 | 学生管理服务 | 学风建设 | 学位学科 | 对外交流与合作 | 其它 
当前位置: 首页>>图片新闻>>正文
 
首届清史与地域文明研究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延河之光”党建结对签约仪式同期举行
2025-09-22 15:26  

9月20日,首届清史与地域文明研究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举办,同期举行“延河之光”党建结对签约仪式。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黑龙江大学共同主办,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黑龙江省清史满学研究会、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黑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马春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路育松、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清史编纂委员会原副主任卜键、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赵福义、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原组长潘振平、哈尔滨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军,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迟宝旭、校长王敬波、党委副书记李君明、副校长魏影,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来自国内外9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文博单位、地方政府的嘉宾出席会议。王敬波主持大会。

张东刚在致辞中指出,首届清史与地域文明研究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历史学科“延河之光”党建共建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精诚合作结出新成果。推动清史及地域文明研究,事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事关中国疆域合法性的确立,事关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阐释,更事关我们如何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两校共建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肩负着构建清史自主知识体系的神圣使命。“延河之光”是中国人民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的共同财富,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引航之光”,是推动合作走深走实的“温暖之光”,是助力清史、满学学科协同发展的“希望之光”,必将推动两校为教育强国建设和龙江高质量发展贡献新成果。

迟宝旭在致辞中强调,清史与满语研究是黑龙江大学的优势研究方向,在清代黑龙江民族史、满族历史文化等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为清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以“延河之光”党建结对为纽带,携手中国人民大学共建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科研基地,必能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学术生产力,既为建构中国自主的清史知识体系贡献“人大高度”,也为维护国家边疆文化安全提供“黑大厚度”。以两校合作为契机,紧紧围绕东北全面振兴、边疆治理现代化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打造人文社科研究新高地,让红色基因与中华文脉在白山黑水间交融,为龙江全面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路育松在讲话中强调,本次研讨会对推动清史与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巩固边疆民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她指出,研究必须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进一步加强满文档案的挖掘与利用,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研究效率与水平;要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深化国际交流对话,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杂志社将以相关重要思想为指导,持续支持清史研究事业,与学界共同努力推出更多高质量成果,呼吁广大研究者以扎实的学术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慧支撑。

会上,与会领导共同为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科研基地阿勒楚喀研究中心、墨尔根研究中心、宁古塔研究中心揭牌。同期,在领导见证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进行“延河之光”党建结对签约。

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名誉院长刘小萌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劳曼教授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张莉研究员颁发中国清史北方研究院研究员聘任证书。

王敬波在主持会议中指出,黑龙江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自2024年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在清史与满学领域研究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学术成果。召开首届清史与地域文明研究研讨会,并举行“延河之光”党建结对签约仪式,是进一步拓展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重要实践,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共同推动清史与地域文明研究迈向新高度,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学术创新发展。(摄影:董琦 许可 毕经国)

上一条: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文斌来我校调研
下一条:我校赴云枫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调研交流并开展访企拓岗活动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5  黑龙江大学 学校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74号  邮政编码:150080
联系电话:0451-86604567
技术支持:黑龙江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